又到一年高考时。
依然是情理之中的那几个热搜话题:
某某考生忘带准考证民警助其寻回、调侃各地的奇葩作文题目、家长们别出心裁的助力战袍、采访第一个走出考场的人 ...
(相关资料图)
十几年如一日。
于大部分成年人而言,高考已经是座愈来愈远的小山丘。
毕竟越过人生的这座山丘,还会有无数座潜藏在迷雾之中的重峦叠嶂。
但每到六月、每到毕业时分、每到这个社交平台轰炸式推送新闻的节点,各种怀旧情结还是会不禁有所泛滥。
因为这并不只是一场大型考试,也是决定人生日后走向的分岔路口。如今知识点早就还给老师,很多昔日同窗的面孔也已淡忘。
可提起高中,思绪还是会条件反射一样嗖一下地被拉回那个时空。
我想,这也是前些年国产青春片粗制滥造票房却捷报频传的一个重要原因。观众的主要消费目的,是进入造梦空间后再次重温青春。
可惜,经类型化的流水线批量生产之后,大多只是敷衍地套用青春疼痛文学的烂俗程式,在银幕上几乎见不到什么所谓真诚的 " 投其所好 "。
小荧屏偶有佳作,认知度和影响力却相当有限。
然而,国内三次元频道的 " 青春影像式微 ",并不代表校园题材就不吃香了。
最近严重剧荒,闲来无事就将视线转向了动漫领域。
很难不注意到有着 9.5 分耀眼成绩、被不少网友自来水推荐的《跃动青春》,但到底是很久没追校园番乃至日漫了,也就没有抱着过多的期望。
而怀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反倒收获了不少意外惊喜。久违地找回了高中忙里偷闲时追番欣喜若狂并若有所思的感觉。
像是在酷暑里,尝到了冰爽甜口而又回味无穷的西瓜。
相信大部分朋友看这部日漫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上季度的爆火日剧《重启人生》。都不是高概念,也不是什么开挂爽剧。
既没有宏大叙事,也不见跌宕起伏的戏剧化冲突。
只不过是聚焦于细微平淡的日常,形如生活类 vlog 一样细水流长的叙述方式,却相当灵动抓人,好比总能在平静的湖面上时不时泛起丝丝涟漪。
此前挺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便是身边很多平日里不看日剧甚至不怎么追剧的朋友都看起了《重启人生》,时不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剧里碎碎念式的哲理台词。尽管大伙在同时段先速速刷完了更有噱头和看点的《黑暗荣耀》,但在爽感稍纵即之逝后,好像都不约而同地更倾向于云淡风轻的琐碎日常并心生向往。
看来舒适惬意的日常感,真是霓虹文化输出的一大制胜法宝啊。
其实我们深知《跃动青春》里的校园生活和《重启人生》里的女性情谊是存在理想化的乌托邦。但是很少见到对其中一些超脱于现实之外的美好设定吹毛求疵的评论。
反倒都是称其为灵魂除尘净化器的夸赞。
坦白讲,观众需要的不是谁批评指正长这么大还在看这种 " 虚构 "" 美化生活 "" 不真实 " 的动画片和电视剧。
两部叙事口吻的温柔细腻和整体基调的轻盈明快,反而能让大家在观看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让压力得到释放并艳羡不已。
这就是当代社会高速运转下所需要的涓涓细流般的情绪价值。
而大多数因学业繁忙未能享受高中时光的朋友也并不会对此认为被赛博凌迟了。因为已沦为社畜继续奔波劳累的他们的确也渴望重启人生,跃动青春。
或者说圆梦。
虽说我们东亚小孩的十七八岁总缺失了什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银幕世界里找到代餐。
更何况《跃动青春》和《重启人生》也并非完全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纯。难能可贵的是剧中人物上学时基本都在认真念书。
有感情戏、但谈情说爱也并不是剧作的重点。
取舍之下虽淡化了戏剧性,可故事的吸引力却毫不折损,并成为观众之间口口相传的优势。
这未免让大多数执迷于风花雪月的国内青春片创作者看了后有所汗颜。
《跃动青春》尽管套了少女漫的壳子,但并不是以恋爱为主线把焦点放在男女主的弯弯绕绕,而是侧重于挖掘青春期的个人成长与人情世故。原漫作者在访谈中表示 " 想深挖人际关系,必然会描述主题中的黑暗面,我个人也喜欢那一面,但随心所欲的画故事会变得很阴暗,索性用了随处可见的设定来包裹了整个作品。"
为了避免过于阴暗于是用了深受市场爱戴百试不厌的形式包装,可它并不拘泥于小情小爱,使之深度与视野远远超于同行。
不吝啬笔墨挥洒于细致丰富的群像刻画与心理描写,也因此引起了不少弹幕对其中角色 mtbi 性格的热烈猜测与讨论。谈谈这部番的人物塑造。
没有人会不喜欢主人公美津未。(以下称为小美)
阳光开朗,目标明确,积极上进,志存高远。她接纳自己的出身,有着很高的自我认同感,努力学习也是因为心怀以后成为政府官员扶持家乡乡村振兴的远大理想。
从偏僻的乡下考到东京的重点高中,丝毫不在意会被添上乡巴佬的标签。
第一次去 ktv 和第一次喝星巴克时的场景有点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
但她会耿直豁达地表示自己是初次体验,丝毫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也不怕被嘲笑。
对她来说,向来都是该在意的事情在意,该不在意的事情就不在意。反映到日常交际中,往往也是遇事不躲避选择正向思考。
不得不说在小美的身上能学到不少与人相处的学问。比方说夸赞他人吧,既然要夸赞就得用心夸赞具体夸赞,要夸到对方的心坎上切忌泛泛而谈,尊重每个人性格的多样性。
发生不快时,那就尽可能主动沟通吐露心声以此规避更大的矛盾。
学会察言观色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初识时把对方的一颦一笑放在心上,懂得照顾他们的情绪,才能让戒备与敌意有所缓解。值得称赞的是这个人间小太阳倒也并没有装上完美人设。
未被刻画成拯救众人的神明,也没有什么英勇大无畏的壮举。
友情里从来没有人是真正意义的拯救者和被拯救者。
要做到自洽,还得是靠自己。
旁人只能提供劝诫,不能指点你的人生。
可当你陷入自我质疑时,真的很需要小美这样共情能力极强的直球朋友。
尤其是她身上油然而生的坦荡、直率和松弛极为珍贵。
这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了催化剂的助推作用,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如春风化雨般影响并感染着周围的人乃至屏幕前的观众。
在《跃动青春》里也可以看到性格各式各样的女孩们。她们不一定讨喜,但一定不可厌。
有人各方面优秀突出也因此遭到小团体孤立,有人社恐内向却十分渴望融入集体,有人处处算计但并没有不怀好意,也有人活在令人窒息的内卷里把分分钟安排好认为浪费时间可耻。
总有一个角色能映射到现实生活中的你我。
甚至是不同阶段的自己。
包括像男主这样看起来人畜无害但是无法对外人敞开心扉的、典型的逃避型 + 讨好型 + 表演型人格,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习惯性地把友善的笑容挂在脸上,却很恐惧和他人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回避问题,活得很累。有趣的是,《跃动青春》的主要目标人群应该是同龄段高中生,但是它成功俘获了我们老中很多奔三乃至已经三十而立的观众。
还是在于隔壁邻居实在是太会拿捏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各种小心思了,这是横跨地理距离不打文化折扣的普世价值。
这其中有欢乐、美好、活力、和睦、对未来尽是憧憬的那一面。
也有敏感、笨拙、纠结、不安、满怀期待而又恐惧落空的那一面。
这样的青春物语尽管有些别扭,却很真诚。
高中就好比人生这趟旅途的一个中转站。它把五湖四海的少年们汇集在一起,一同见证彼此的成长。
能相识,是机缘巧合。
而要成为密友,倒不一定是志同道合臭味相投。
不必强求表面的和平,永远不摩擦不争吵也就永远没有深层次的交流。
猜忌与攀比是必不可免的,但也都是些无伤大雅的小心机罢了。
面对差异,心存善意、学会包容才最为重要。
回想一下,自个高中时期交友也不会完全没有顾忌。但与成年后习惯了先去审视别人判断利弊后再去接触相比,还是纯粹多了。
也因此,会更羡慕《跃动青春》和《重启人生》里没什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友谊。
看着小美她们温馨和煦的高中生活,每一秒似乎都忍不住嘴角上扬姨母笑。可联系到我等做题家当时千篇一律不能肆意张扬的忙碌日常,还是不免望洋兴叹。
未经题海战术裹挟的元气人生,才是青春得以跃动的原力吧。
回忆里总是穿着肥大的校服,背着沉重的书包。
桌上放着堆成小山般的试题,而五三也似乎永远做不完。
嘴上说为你好的老师们其实很在意升学率和平均分,而当时玩得来的同学们在高考结束后也有一些真的就各奔东西渐行渐远了。
种种遗憾确实是无法消散的。
也曾幻想过平行时空的十五岁有着动漫里纯真美好的高中生活:来到新学校新环境处到了亲密无间的新朋友,一起参加社团活动和班级间的比赛,课余周末一群人叽叽喳喳地出去聚餐玩耍,而与此同时初中的旧友也始终挂念自己保持联系 ...
和现如今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看校园番,怀揣的心情大抵都差不多。
青春不免落俗,但还是会点进去欣赏体验。
大家向往的并非满是胶原蛋白的年纪,而是一种舒展松弛的状态。
原来五三之外,还有广阔天地。
也许今日的我们还是摆脱不了拧巴,也变得更爱钻营。可再回头看看高中,倒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醉生梦死的备考途中,也曾和小伙伴偷偷溜出沉闷的教室跑到校园里慢悠悠地闲逛。
没有电子设备占据又不想埋头刷题的日子里,有很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仰望窗外的天空。
十八岁的天空,永远能令人驻足观赏。
傍晚绮丽的粉红色夕阳,依然在青春长河里熠熠发光。
那时大伙一同望着天空,从未想过今后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刚考完的朋友们,不必着急对答案,也不必觉得发挥失常就心灰意冷。高考,宛如大梦一场。
这场梦结束,是如释重负还是如鲠在喉只有你清楚。
而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
来日方长。
还有很多未知的世界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险。
盛夏,即将到来。
尽情享受这个再也没有暑假作业的悠长假期吧。
关键词: